淀粉是由一个个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通常分为两种:葡萄糖呈线形结构的直链淀粉和葡萄糖以分支结构连接的支链淀粉。
白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稻谷脱去谷壳后得到糙米,再去除胚芽和米糠,剩下的是胚乳,也就是白米。胚乳中的每个细胞都含有大量淀粉。
大米的品种不同,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也不同。支链淀粉的比例越高,大米的黏性就越强。粳米中支链淀粉的占比为85%~90%,而籼米中支链淀粉的占比为70%~80%。
在胚乳的细胞中,淀粉是以棱角分明的颗粒形式存在的。这些颗粒当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形成结晶,各个分支的葡萄糖链之间通过氢键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煮饭之前,大米颗粒小且坚硬。煮饭时,加入水并加热,这些氢键就会断开。由于葡萄糖中含有亲水性的羟基,于是水分子会进入分支之间的空隙,原本结构紧密的淀粉分支开始分散,整个淀粉颗粒膨胀,大米变得松软——这种变化称为“淀粉糊化”。煮熟的米饭放久了,温度下降,米粒又会变硬,这是因为温度下降后,之前进入淀粉分支空隙的水分离开,氢键恢复(淀粉老化)。
煮饭过程中,大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以电饭煲煮饭为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预热”,温度在50℃左右,大概持续十几分钟。此时,加入的水会充分浸透到米粒内部,大米开始发生淀粉糊化,纤维素酶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发挥作用,主要是分解淀粉的淀粉酶、分解米粒中细胞的细胞壁结构,细胞壁被破坏后,大米就变得松软。接下来温度升至℃,进入持续近20分钟的“持续沸腾”。此时,大米整体的淀粉糊化不断推进。等加入的水没有了,就进入最后“蒸”的阶段,最后得到呈粒状的松软可口的米饭。
来自学习强国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zlyy/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