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活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据报道发生在10%至45%间,虽然大部分无症状,或者不需要进一步干预,但仍有约0.7%至16%需要胸腔闭式引流。
国内外大量学者都在气胸防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大样本的研究仍少见。近期JVIR上,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团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采用了自体血“补片”技术,很有代表性,样本量大,本期同大家分享。
研究目的:
评估CT引导下的肺活检的诊断率、并发症以及自体血补片技术预防及补救治疗气胸的效果。
研究方法:
年至年间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74%的病例在拔针过程中进行肺实质自体血注入,作为预防措施。
在60/83(72.2%)的症状性气胸病例中,采用自体血补片作为主要补救措施。
研究结果:
共有例患者接受了次活检,诊断率为93.6%(/)。
在接受肺实质性自体血补片的患者中观察到需要干预的并发症较少(5.7%vs.14.2%),见下表。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83例气胸需要进一步干预,治疗措施包括:
1)自体血补片(5.4%,60/)
2)未尝试自体血补片,直接行胸管放置(1.5%,17/)
3)单纯抽吸(0.5%,6/)。
83.3%(50/60)的患者采用自体血补片技术治疗成功,无需进一步干预。
总胸腔闭式引流率为2.6%(29/)。
肺气肿是需要干预的并发症的唯一重要危险因素。
典型病例
研究结论:
经皮CT引导下的肺活检具有良好的诊断率和较少的严重并发症。
拔针过程中的肺实质内注入自体血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挽救性自体血补片有效减少因气胸需要胸腔置管引流的概率。
自体血“补片”技术的用处:
1、预防气胸:在取出导管针的过程中,将大约3-10mL自体血液沿针道注入肺实质,以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拔针后,患者快速将活检侧朝下放置,并CT评估是否有气胸。
2、气胸的补救治疗:对于张力性气胸或症状性气胸,使用自体血补片作为第一线治疗。
自体血补片治疗气胸的操作过程:
在CT引导下,通过活检穿刺点附近先前麻醉的肋骨间隙,将一根直的5F多侧孔导管置入胸膜间隙。理想情况下,导管与肺表面成斜角,以避免在再充气过程中穿刺或损伤肺。然后吸出气体。如果活组织检查尚未完成,则继续完成活检。然后抽取平均30mL(范围7-90mL)的自体血,迅速注入胸膜腔并取出导管。患者立即将活检侧朝下,在CT台上观察15分钟。稳定后转移到恢复区观察1小时。在活检后1小时和2-3小时,使用胸片复查确认没有气胸再次积聚。
补救治疗失败的处理:
失败的患者穿刺放置常规胸管(8-12Fr猪尾),通常位于锁骨中线的第2或第3肋间间隙,并指向肺尖。医院进行气胸处理。
有理解不对,请批评指正!欢迎大家阅读原文!
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zlyy/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