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干眼症的治疗 >> 干眼症手术治疗 >> 正文 >> 正文

会议报道国内外权威眼科专家齐聚武汉

来源:干眼症的治疗 时间:2020-12-5

年4月15日,“第二届干眼及交联新技术高峰论坛”如期在武汉东方建国大酒店隆重召开。此次高医院集团主办,医院集团汉口医院承办,医院角膜与眼表学组提供学术支持,会议同步进行医信网络直播。

亚洲干眼协会副主席刘祖国教授,医院张明昌教授,医院周行涛教授,医院张丰菊教授,温医院黄锦海教授、李锦阳博士,医院李绍伟教授,广州医院王铮教授,汉口医院曾庆延教授及来自美国的IPL治疗MGD先驱者Toyos教授、来自香港的屈光手术专家VincentLee等国内外知名眼科专家与参会的多名眼科同仁齐聚一堂,就干眼的实用诊疗技术和角膜胶原交联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共同分享前沿的学术成果。

中外专家共话“干眼”

议程紧凑、亮点纷呈

上午的会议就干眼病的医患沟通、前沿分享、热点问题、疑难病诊疗、互动讨论五个环节,以专题报告、病例讨论等形式展开,国内外的权威眼科专家各自发表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干眼的经验临床案例,为参会者提供丰富充实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医生开始重视MGD,认识到泪膜油脂层厚度及不完全眨眼对干眼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干眼患者需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刘祖国干眼的临床进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刘祖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干眼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现代干眼的主要病因及其致病机制。强调了干眼疾病诊断的新的物理指标及诊断标准,并对干眼导致的慢性疼痛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且伴随着干眼疾病的物理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如睑板腺按摩、湿房镜、泪道栓、热敷眼贴、降温敷贴、激光OPT、茶树精油护眼贴及家用按摩器及泪液刺激装置等的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干眼患者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王丛香绷带镜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

长沙医院王丛香教授分享了角膜绷带镜的临床应用经验。王主任通过12个病例介绍了角膜绷带镜的主要功能:保护作用、缓解疼痛、药物缓释作用、绷带作用、保湿与光学作用;指出其临床适应症: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上皮缺损或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丝状角膜炎、翼状胬肉手术和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屈光手术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角膜化学伤、小的角膜穿通伤或后弹力层膨隆、防止或阻挡来自眼睑内翻倒睫的机械刺激、春卡大乳头对角膜摩擦损伤。最后,王主任提出最长3周更换一次角膜绷带镜,使用自体血清时需每周更换一次,同时尽量少用或不用膏剂。

张明昌

干眼门诊医患沟通

华中医院眼科张明昌教授专门分享了自己和干眼症患者的沟通技巧,强调“以学问立身,以气节立人,以救厄立志”。张教授指出:良好的医患沟通技术既可以让患者减缓疾病,心情放松,也可以让医生治病救人,游刃有余。沟通的目标是转变病人态度和观念,通过介绍全世界干眼病的治疗概况,病情及发病原理,治疗过程和时间,治疗措施和失败可能等,形象化、具体化、个性化的沟通。

李绍伟

干眼诊疗新理念

中国非公医疗协会眼科委员会角膜分委会主任委员,医院集团角膜病学组主任委员李绍伟教授为我们系统的讲解了干眼诊治发展趋势。李教授提到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提高了临床对干眼的认知,如眼表综合分析仪对睑板腺形态数量的显影,计算泪膜破裂时间,Lipview测量脂质层厚度等。目前干眼的治疗逐渐细化,深入,精准,系统,并详细介绍了热敷,IPL,睑缘清洁等治疗方法。最后李教授总结道到干眼的诊治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而传统诊治方法仍需进一步掌握实施,并对不断涌现的新型诊断方法作出展望。

周奇志

主要眼科病种中干眼分布及诊治

重庆医院周奇志教授对本院非眼表疾病科室中干眼的分布及诊治作汇报。分别对白内障科、青光眼科、眼底病科、眼眶病与眼肿瘤科、泪道科、屈光科及小儿斜视科,共7个科室干眼的诊治是否规范做调查。其中白内障科混合型干眼患者占比最多为83.3%,医生对干眼诊断缺少BUT及Schirmer检查,且过分依赖眼表综合分析仪,治疗手法单一仅利用人工泪液。青光眼科对干眼诊疗流程不明确,治疗仅利用人工泪液。其他疾病科室对干眼也均没有系统诊治,泪道科甚至未对干眼做出诊治。周教授最后总结,干眼在眼科各科室分布广泛,除角膜眼表科外,其他科室眼科医生对规范诊治干眼未引起重视。因此,需要更多的宣传干眼为患者解决更多的问题。

梁凌毅

主谋还是共犯?—蠕形螨相关眼表病变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梁凌毅教授,独辟蹊径、以小见大,讲解了蠕形螨的感染与各种眼表炎症的关系。蠕形螨寄居在毛囊和皮脂腺,通过机械性阻塞及炎性刺激的作用,可引起皮肤、耳道及眼表改变。在眼部的表现主要有睫毛异常,睑缘炎与眼缘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睑板腺功能障碍,甚至蠕形螨性角膜炎等。同时,蠕形螨也是霰粒肿及胬肉复发的高危因素。睫毛根部的脂样袖套状分泌物对蠕形螨感染具有诊断价值,睫毛镜检是简易的诊断方法,茶树油制剂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蠕形螨的致病原因可能与其携带的细菌及体液免疫反应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李锦阳

湿房镜应用进展

温州医医院角膜病专科李锦阳博士深入地给我们讲解了湿房镜治疗干眼的进展。湿房镜治疗干眼症由来已久,其通过提供密闭环境,减少眼表空气流动及泪液的蒸发,达到保存泪液的目的,同时可增加眼睑湿度,适用于各种类型干眼。湿房镜有非加热型、加热型。李锦阳博士从主观、客观方面评估新型加热型湿房镜治疗干眼的疗效,并与传统的人工泪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湿房镜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增加脂质层厚度,延长BUT时间,治疗效果优于玻璃酸钠组。其连续治疗的特点提示具有潜在药物载体的可能,未来这方面的进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StacyFoster(US)

Eyelidhygieneinpathogenesisandtreatmentofdryeye

来自美国的StacyFoster教授发表了《眼睑清洁在干眼治疗中的作用机理》的主题演讲,Foster教授阐述了干眼与睑缘炎的关系,介绍了脂溢性、细菌性、蠕形螨感染睑缘炎的病因、症状体征及推荐治疗方案。此外,还详细介绍了生物膜的新概念,提到生物膜是细菌聚集粘附在一起并产生粘性物质共同形成的膜性结构。它为细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避风港,而使用OCuSOFTLidScrub清洁眼睑能有效减少生物膜形成,适用于以上所有类型睑缘炎、MGD、干眼、日常眼睑卫生护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眼部卸妆。

RolandoToyos(US)

IPLinthetreatmentofMGD

OPT治疗干眼发现之父RolandoToyos医学博士,为我们讲述了强脉冲光治疗干眼(IntensePulseLightforDryEyeDisease),他从年开始使用IPL治疗患者干眼,并且在7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些相关临床研究,研究报告中显示:IPL治疗后93%患者的主观症状改善明显,睑板腺形态、睑缘、睑脂分泌的状况也有明显好转。之后又为我们分享了一例随访长达8年的伴有面部痤疮干眼患者的病例,更加生动形象的为我们展现了IPL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前使用OPT治疗MGD,术后也能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会后,RolandoToyos博士将自己著作的《干眼治疗的》本赠与医院集团及参加本次会议的眼科同仁。

曾庆延

干眼的个性化治疗

汉口医院曾庆延教授全面讲解了干眼病的个性化治疗。干眼的治疗基于细化分型诊断: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粘蛋白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混合型,并详细说明各型的病史和体征特点以及眼表综合分析仪、共焦显微镜检查的改变。接着就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环境相关干眼、多因素混合型干眼、免疫相关性干眼、年龄相关干眼分别举例,阐明其以睑板腺理疗、湿房镜、泪道栓、绷带镜、强脉冲激光(IPL)等等联合抗炎药物人工泪液等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指出基于分型的精准、综合、病因治疗,方能给患者提供满意疗效。

吴尚操

泪道栓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

武汉医院角膜科吴尚操主任就泪道栓在干眼中的应用做了详尽介绍。泪道栓自上世纪70年代应用以来,因其可靠的效果、安全可逆、操作简便,在干眼治疗手段中拥有着“一席之地”。吴尚操医生先通过一个重度干眼患者应用泪道栓治疗的病历分享,介绍了泪道栓的方法和效果。再逐步展开泪道栓治疗干眼的概论内容,包括:原理、种类、适应症、临床观察、禁忌症、安装前准备和方法、并发症等等。

交联学术研究新进展

谈论与互动、精彩继续

在下午的会议上,专家们对交联在临床上的应用、全面深入地剖析学科热点难点问题,集中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最新技术和临床进展。

周行涛

新一代Corvis与Pentacam对圆锥角膜的联合诊断

医院周行涛教授以"生物力学测量与应用"为标题,应用CorvisST对圆锥角膜及SMILE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后进行评估。通过研究得出:1、SMILE联合快速交联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显著,CBI、TBI、BAD-D指数均显著升高。2、圆锥角膜跨上皮快速交联术后早期角膜刚度和压平时间显著升高,形变幅度显著下降,但CBI提示其生物力学特性仍属于圆锥角膜。该研究为交联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提供了更前沿的科学依据。

黄锦海

角膜生物力学--“镜中花,水中月”

温医院黄锦海博士以“角膜生物力学-镜中花,水中月”为标题,介绍了角膜生物力学测量流程及应用,详细讲解了角膜的生物力学离体测量及原子力显微镜等相关知识,比较了离体与在体测量的精准性,同时探讨了系列先进测量设备如以SS—OCT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测量仪,Brillouin散射波谱仪,CORVIS-ST等,重点分析了角膜交联术后生物力学性能变化,并分享了大量宝贵的研究数据及科研成果,也就快速交联术及个性化交联术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展现出优秀专家学者的风采,激荡起新思维新思路。

周行涛

快速交联的角膜厚度及密度研究

周行涛教授还带来了《圆锥角膜跨上皮快速交联术后OCT角膜厚度研究》,釆用OCT精准地测量术后角膜上皮与角膜的厚度。发现圆锥角膜跨上皮快速交联手术在保留完整的角膜上皮,大大减少对角膜上皮的损伤的同时,也达到了传统的去上皮CXL相似的手术效果。而且与传统CXL相比跨上皮快速交联角膜修复更快,术后角膜厚度的稳定性保持的更好。

曾庆延

圆锥角膜的个性化屈光治疗

曾庆延教授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圆锥角膜(KC)的专家之一,在完成数百例角膜胶原交联术的临床经验基础上,为我们讲述了圆锥角膜交联联合屈光术的个性化治疗。在亚洲人群中KC的发病率可能高达1%,为了满足提升KC患者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曾院长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屈光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主要在KC的初期),包括WG-PRK+CXL,PTK+CXL,CXL+ICL植入等,通过比较新型交联模式、联合手术后患者的UCVA、BCVA、地形图等各项指标,对扩张性角膜病变个性化屈光治疗的疗效和长期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晚期KC患者,适时选择DALK或PKP,也能取得良好效果。曾院长最后强调:圆锥角膜屈光治疗策略的选择一定要在患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严格把控适应症,并需要手术医生做到全程技术掌握。

ViecentLee(HK)

Mosaic无入侵性屈光调整

香港亚洲医疗CEOVincentLee教授介绍了屈光性角膜胶原交联(PiXL)的最新临床应用观察,利用角膜胶原交联技术来进行屈光度的治疗,矫正低度近视和远视。相比目前的所有屈光手术类型,无疑是一个新的革新,它无需进行角膜上皮瓣的制作或是角膜基质的消融,全程不需要任何激光的参与。初步临床结果安全有效,为不适合角膜激光屈光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王铮

胶原交联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非公医疗协会眼科委员会屈光分委会主任委员王铮教授就《角膜胶原交联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展开了全面的阐述。王教授指出角膜扩张是屈光手术医生的梦魇,而角膜胶原交联可以使得角膜硬度增加,为手术医生带来了一片曙光。他结合大量文献报道以及自身的手术研究发现,从LASIK,PRK,SMILE3大主流屈光手术联合角膜胶原交联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张丰菊

核黄素巩膜交联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丰菊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巩膜胶原交联的最新进展。张教授指出现有的近视眼防控措施包括0.1%阿托品、角膜塑形镜、户外活动及后巩膜加固术。随着胶原交联技术的出现,使通过胶原交联对后巩膜进行加固进而防治近视眼成为可能。张教授课题组先后在兔、恒河猴等动物模型上实施紫外线核黄素胶原交联及蓝光核黄素胶原交联,均证实了巩膜胶原交联可以有效增加后巩膜生物力学强度,但是对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可能有一定影响。因此,今后如何更加安全地实施巩膜胶原交联,及长期效果观察将会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雷晓华

CXL在SMILE手术中的应用

汉口爱尔屈光科主任雷晓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全飞秒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全飞秒手术更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快速交联对角膜的加强作用,使得该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该手术为一些角膜形态欠佳、角膜偏薄、度数偏高的患者带来福音。对巳手术的病例进行观察,发现全飞秒联合快速交联术后的视力恢复,屈光度的稳定性及内皮细胞的稳定性同常规SMILE手术没有差异。而OCT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SMILE-CXL术后细胞明显激活。SMILE-CXL手术安全有效,并且能增强角膜组织的强度,更能为屈光手术保驾护航。

陈茜

LASIK-Xtra经验分享

汉口医院屈光科陈茜博士详细阐述了LASIK-Xtra经验分享,因LASIK面临角膜扩张、屈光回退等挑战,陈茜博士分析了诸多文献报道中的手术适应症、观察指标、结果等,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规律并应用于临床,并结合共聚焦显微镜、OCT等对其进行详细得分析,证实了其安全性、有效性,但同时也深刻的讨论了相应的挑战,为以后的临床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参会人员与专家们针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与面对面交流。经过一天的学习与研讨,参会人员纷纷点赞,表示此次大会内容丰富、讲解详细,让他们开拓了视野,更新了知识;拓宽了思维,进一步提升了专科领域的学术水平。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眼科专家学者的共同交流,分享临床工作经验,展现新技术成果,共同推动眼科临床、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让更多眼病患者享受到国际前沿的眼科技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sszl/5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