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不再是主食,肉类蔬果成餐桌主角。很少人会怀疑这种改变,反倒认为这是营养革命。
事实上,这种吃法是“错”的,米面是中国人养命之根本。
只谈营养,忽略了消化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米面只是碳水化合物;而肉类蔬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但我们忽略了另一个概念:消化。
消,即把食物磨碎;化,即把食物精华吸收。
食物若消化不了,营养再高也只是个数值,还可能变成垃圾堆积在体内,甚至损伤脾胃。
西方人流淌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饮食习惯以鱼、肉为主食,他们的脾胃运化和耐受能力较强,能更好地运化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中国人一直对土地充满感情,大部分以农耕为生,饮食习惯以米面等谷物为主食。
谷物能补,补的是气血
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同等体积的白粥所含蛋白质含量是低于牛奶的。但从中医角度看,大米却可以有效提供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
中医认为,“五谷为养”,指稻、黍、稷、麦、菽分别对应人体五脏,可充养五脏气血。
在古人看来,米是人体精气的重要来源之一。清代名医王孟英在《随意居饮食谱》直言:“粥饮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断主食的减肥法,本质是脾脏受伤
有很多人为了减肥,不吃主食。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脾伤则气血不足,四肢消瘦。这种瘦为不健康的瘦,是以伤脾为代价,得不偿失。
此外,脾主思,脾脏受损也会影响思考能力。这是不少戒主食的人会觉得头晕、没精神的原因。
有人反驳,肉类也能为身体提供气血,然而这个问题不辨自明,中国人的脾胃无法消化过多的肉类,如此一来,无法产生足够气血同时,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
怎么吃,才不会影响血糖?
米面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很快,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血糖升高之后,人体会本能地分泌胰岛素,进而使脂肪的合成增加,分解减少,造成肥胖。而且,胰岛素分泌过多,又会导致血糖下降过快,使人重新感到饥饿,食欲大增。
因此,理论上,如果能减慢淀粉类食物的消化速度,就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ofSurrey)营养生理学高级讲师丹尼斯·罗伯逊(DeniseRobertson)教授在开展英国糖尿病协会资助的项目,研究如何让不同种类的食物变性成为抗性淀粉,减少对血糖的影响。
在营养学上,淀粉被分为“快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三大类。抗性淀粉在体内的消化速度最慢,性质类似溶解性纤维,大多穿肠而过,带来的热量极少。
丹尼斯·罗伯逊教授研究表明:蒸煮之后冷却,可使面食产生更多抗性淀粉,减少50%的血糖上升。但冷食难吃,还易伤肠胃。
丹尼斯·罗伯逊教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吃冷却后再翻热的面食,同样有降低血糖峰值的功效。
食物本身无优劣,合适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千年养成的饮食习惯一朝一夕难以改变。所以谷物更适合作为中国人的主食,断主食的减肥法并不可取。
如果你想要吃面食,又不想升高血糖,方法就是吃翻热的面条。
参考资料:主食“无罪”,中国胃离不开米和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shgyz/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