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涩症
“白涩症,中医病名。是因阴虚津亏,目失濡养所致。以自觉两眼干涩不爽,但眼部赤肿不显的慢性眼病。《审视瑶函·卷之三·白痛》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视疲劳等病。
病因病机
一、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所致。
二、肺阴不足,目失濡润。
三、饮食不节,或嗜烟酒,及偏好辛辣之晶,致使脾胃蕴积湿热,清气不升,目窍失养。
四、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濡养。
临床表现
眼常干涩不爽,瞬目频频,微畏光,灼热微痒。检视白睛,不红不肿或隐见淡赤血络,眦头或有白色泡沫状眼眵,睑内如常或微见赤丝细脉,黑睛于显微镜下或见细小星翳。
诊断依据
一、干涩不爽,怕见强光,不耐久视。
二、白睛不红不肿或见赤脉隐隐,或黑睛有细小星点。
三、眵多色白或无眵。
分型论治
内治
邪热留恋
[主证]常见于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以致白睛遗留少许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睑内亦轻度红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泪,干涩不爽等。
[证候分析]因热邪伤阴,余邪未尽,肺脾两经伏热,故隐隐可见白睛及睑内有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畏光流泪,眼眵不多。邪热阻络,血气不通,津液失布,故目千涩不爽。
[治法]清热利肺。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方中桑白皮、黄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清肺热,利肺气;玄参、麦冬补肺阴,清伏火;茯苓、泽泻利湿明目;甘草调和诸药。证属伤阴而无湿者,用本方去茯苓、泽泻。
肺阴不足
[主证]眼干涩不爽,泪少,视久容易疲劳,甚至视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病势迁延难愈。全身症可见于咳少痰、咽干便秘,偶有烦热,苔薄少津,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阴虚则干涩泪少,不耐久视,全身则有干咳少痰,咽干便秘,脉细等肺阴不足之候。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脾胃湿热
[主证]眼干涩隐痛,白睛淡赤,睑内可有粟粒样小泡,眦帷有白色泡沫样眼眵,胞睑有重坠之感,病程持久而难愈,全身症可见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黄腻。脉濡数等。
[证候分析]湿邪阻遏,清气不升,目失濡养,故白睛干涩隐痛。湿热郁于胞睑,则胞睑重坠,睑内可生粟疮。湿热上蒸还可引起白睛淡赤或目眦生眵。口粘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舌苔黄腻等皆湿热内阻,浊气不降所致,脉濡数亦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方药]三仁汤加减。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豆蔻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制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滑石、通草、竹叶增强清利湿热之功。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利热清,诸症自解。
肝肾亏损,阴血不足
[主证]眼干涩畏光,双目频眨,视物欠佳,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则诸症加重。全身可兼见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等。
[证候分析]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所养,故觉眼干涩而频频眨目,且视物不清。阴亏虚火上蒸,故怕日羞明,白睛隐红。阴血亏耗,故口干舌红少津。肝肾亏虚,脑及骨骼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血不足以安魂,故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皆肝肾亏损,阴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肾之阴,三药合用达到三阴并补之功;又配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牡丹皮清肝肾之热,以制山萸肉之温,前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加枸杞、菊花更增养肝明目之效。再加当归、白芍则可养血和营,使目得血荣,实乃治本之方也。
外治
犀黄散点眼。
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
预防调护1、积极治疗暴风客热、天行赤眼,防止转变为本病。
2、注意眼部卫生,使用目力宜适当,尽量避免熬夜,加强生活规律性,改变不良习惯和嗜好,注意调节饮食。
3、有屈光不正者,须配戴合适眼镜。
“《审视瑶函·卷之三·白痛》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
关联阅读
眼与脏腑的关系
眼与经络的关系
五轮八廓学说
按摩明眼穴
眼睛保健
干燥症的“克星”——液门穴
中医辩证治疗干眼症,让眼睛水汪汪
我
!
按住
、
识别
哲眼看中医
问诊|交流|分享
医易同源
想了解有关易的知识,扫描
谓之道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dzl/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