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及下游玉米淀粉等产品价格波动加大,相关企业对价格风险管理需求增加。8月28日-30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走访山东玉米深加工企业过程中发现,在豆粕期货上发展成熟、被大豆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贸易模式——基差贸易正在玉米产业链上点燃“星星之火”。经营形势出现变化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价格波动加大,产业链企业避险需求增加。玉米淀粉产业,作为玉米下游深加工行业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面临着产能增加、原料成本波动、需求在外部扰动下变得不稳定的多重困扰。与年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企业时的感受不同,彼时原料价格运行平稳、行业产能未见明显增加、下游需求相对确定;此时,产业人士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未来经营前景增添了许多忧虑。例如年收储制度改革提升了玉米价格整体波动率,今年上半年生猪产业相关疫情再度令玉米价格波动加大,下游造纸等行业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需求出现明显萎缩,玉米产业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当下的利润情况,星光集团销售部部长徐淑康表示,受玉米成本高企、下游需求疲软及竞争激烈影响,行业整体利润情况较差。尤其是外部扰动不断,势必对出口外贸企业盈利产生影响。汇率的变动、订单的执行等情况都将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出口时要提前锁定汇率、定好合同执行的时间段,以及掌握好生产库存与销售的变化。诸城兴贸销售部负责人马树章告诉记者,上半年生产玉米淀粉基本上不挣钱,甚至是亏损的。背后有两个原因。首先,从供应端看,玉米深加工行业在年形势整体不错,惯性思维下,行业在今年上半年维持了较高开工率,导致供应充足。其次,从需求来看,行业也低估了外部扰动的影响,下游需求下滑还是比较明显的。供应充足、需求下滑导致上半年玉米淀粉生产利润一路下滑。此外,玉米对木薯淀粉的替代空间也在近两年逐渐缩小。不过也有部分企业反映,公司通过管理增效,利润受影响并不明显。山东福洋生物淀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桂芹表示,上半年每卖出一吨玉米淀粉的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这与公司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及产品细分度有很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经营方面,本次走访的四家企业——诸城兴贸、星光糖业、盛泰集团、福洋生物均表示玉米及玉米淀粉期货的价格发现及风险管理功能对企业给予了很多帮助。多位企业人士与玉米淀粉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予以充分肯定。张桂芹表示,玉米淀粉期货上市以来,期现货价格运行保持十分一致。马树章也表示,近几年发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比较出色,为公司的价格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此外,公司还长期参与玉米淀粉期货的套期保值,增加了企业销售渠道和策略。基差定价的“星星之火”基差贸易区别于传统贸易中的“一口价”、长协等定价模式,主要以期货价格为基础,根据行业利润情况为商品定价。目前在粕类、油脂、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行业的运用越来越常见,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价格风险、进行利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在经营形势复杂化的背景下,玉米淀粉行业也加大了对这一工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shgyz/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