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一个很好用的癌症身体交互图,来让大家正确的认识致癌物质和癌症的关系。
到底吃啥干啥才得癌,在互联网上似乎一直是各国各路野生养生专家热爱的话题。昨天,连小编的爸爸都中招了,朋友圈出现了怎样靠吃防癌的段子,这可真是——
当然,英雄所见总是略同,对这种现象看不下去的我不是一个人!这不,Elsevier就推荐了一个很好用的癌症身体交互图,来让大家正确的认识致癌物质和癌症的关系。这些信息基于WHO和各专业协会发布的指南,有强证据支持,图片也简单易懂,有利于健康教育。
那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呗——
吃喝和肿瘤啥关系
酒精
界哥也提示过好几次了,酒精致癌,那是全面开花,如图,从上到下哪哪都有。口咽、喉部、食道、乳腺、肝脏、结肠还有直肠,它都不放过。
红肉
猪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动物肉类为红肉。WHO将其列为IIA类致癌物,主要导致结直肠癌。
加工肉类
WHO将加工肉类列为I类致癌物,可导致结直肠癌。
高盐饮食
盐摄入量超标可导致胃癌。相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每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均在8-10克左右,而爱吃咸菜的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达到了15克以上,远远超过需要量的标准。前段时间JAMA发表过文章,对中国人近10年来食盐摄入量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相当不容乐观。除了癌症之外,过量摄入盐对心脑血管和代谢类疾病有不弱于糖的贡献。看来除了控糖,控盐也应该被重视起来。
水果摄入不足
没想到吧,进食水果太少会导致口咽癌症、食道癌、肺癌和胃癌。前一段时间糖尿病专家刚刚提醒中国人果蔬在膳食中依然偏少。根据研究,每天进食水果g以下的人,比每天进食超过g的人胃癌发病率至少高两倍。而建议的水果摄入量是每天g以上。
纤维摄入不足
纤维摄入量低易导致结直肠癌。据统计,如果每日摄入纤维量低于6g,其直结肠癌发病率比摄入高于6g者至少高85%。高纤维食物中,芹菜、苹果、胡萝卜、白菜、笋等都是日常易取得的果蔬。
非淀粉类蔬菜摄入不足
看来不吃蔬菜和不吃水果一样严重。非淀粉类蔬菜的意思是说不能用糖尿病高风险因素土豆来充数哦。其摄入不足会导致口咽癌症、食道癌和胃癌。推荐摄入量为每天超过g。
生活习惯哪些易患癌
吸烟
知道吸烟致癌,但是真的画出来冲击力还真不一般,连酒都要自叹不如了。吸烟可以在全身各系统造成癌变,口咽、喉部、食道、肺、肾脏、胰腺、胃、膀胱、结肠、直肠都是吸烟致癌的靶器官,除此以外,血液系统中的癌症——白血病,也可由吸烟造成。如果女性吸烟,还会造成卵巢癌。
日照过多
许多皮肤科医生都不断的提醒公众和患者,要注意避免暴晒,尤其是阳光强烈的时候。并且,防晒产品,包括遮阳伞、遮阳帽、遮阳的服装和防晒霜一直是不断的被医生们和各皮肤医学学会推荐的。毕竟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并不低,恶性黑色素瘤一旦转移,将难以治疗。据统计,90%以上的黑色素瘤都是因为晒太阳引起的。
缺乏运动
界哥登过运动防癌、治疗癌症的文章,没想到,缺乏运动还会生癌?根据统计,每周五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女性,她们患子宫内膜腺癌的几率比达不到这个运动量的女性要低两倍还多。而对乳腺癌来说,如果每周中等强度运动达不到90分钟,患癌几率是达到运动量者的两倍以上。而最最不爱动的人,不论男女,如果每周连一个小时体育锻炼也达不到,那患结直肠癌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至少翻倍。总而言之,越不爱运动,可能的患癌种类越多,风险越高。
什么致病因素会导致癌症
肥胖
肥胖的话题最近界哥说了又说,但是大多数指出心血管和内分泌问题。实际上,肥胖也是癌症的强大助力!BMI超过30的胖子们,患食道癌、乳腺癌、肾脏肿瘤、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的风险都不同程度的高于非肥胖人群。而女性肥胖者还会有患上卵巢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高风险。
超重
中国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口超重,但是觉得超重不是大问题的人不少。许多人总是让别人吃胖点,殊不知这种看似好意的热心行为其实是把他人往火坑里推——把体重控制在健康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如图所示,超重也会带来高患癌风险——食道癌、乳腺癌、肾脏肿瘤、胰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女性还有患子宫内膜腺癌的风险。
HPV
为什么这次放了两张图,因为总有人以为HPV只危害女性,不危害男性。然而实际上HPV在人类中的致癌效果不论男女,在男性中,口腔、咽喉、直肠、阴茎癌症都可由HPV引起。而根据统计,45%的阴茎癌中有HPV的参与。年美国CDC的一份报告称,皮肤型HPV还可引起前列腺癌。女性可由HPV引起的常见癌症为口腔肿瘤、咽喉肿瘤、盆腔癌、宫颈癌、阴道肿瘤和直肠癌。由于HPV传播效率极高,HPV疫苗目前是唯一的有效预防手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取得防护。
幽门螺杆菌
近年的研究证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其患胃癌的几率会提高6倍。
HBV
乙肝病毒,也是由于它,中国才会成为肝病、肝癌大国。据统计,HBV感染者其患肝癌的几率是直升20倍以上的。
HCV
丙肝病毒,不仅会导致肝癌,还会导致非霍奇金淋巴瘤。
HIV
HIV除了在免疫系统制造天大的麻烦从而导致全身性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引起癌症——非霍奇金淋巴瘤。感染者相较于非感染者有7倍以上的几率患上非霍奇金淋巴瘤。
医疗行为和药物有哪些致癌?
口服避孕药
关于口服避孕药的利弊一直争执不断,即使在癌症领域中,它也有好有坏。
根据统计,发达国家女性乳腺癌发生率12.5%,但是常规服用口服避孕药者其乳腺癌发生几率上升了20%。而口服避孕药的致癌影响,在其停药10年之后才会消退。
而在卵巢癌方面,口服避孕药非但不会提高卵巢癌的发病几率,反而能有效对其进行降低,这个效果即使在使用者停药之后也能持续10年。
同样的,对于子宫内膜腺癌,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也能获得益处——坚持服药的阶段,该女性的子宫内膜腺癌发病率会大大降低,而停药之后,虽然不能保持极低的发病率,但是发病率依然会被保持在一个低风险的水平,长达20年。
激素替代疗法
不论是雌激素替代疗法,还是联合HRT,对卵巢癌发生率的提高都是20倍。
在乳腺癌方面,情况有些复杂。使用联合HRT的时间在5年以内的话,乳腺癌风险提高70%,如果超过5年,则会增涨两倍以上。不过一旦治疗终止,发病风险会恢复正常。如果是雌激素替代疗法,乳腺癌发生率提高30%。
子宫内膜腺癌:如果患者没有行子宫切除术,那么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超过五年,将有11倍以上的几率患子宫内膜腺癌。如果治疗时间在5年以内,这个风险的提高为两倍左右。即使在治疗终止之后,其对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率影响也能持续长达10年。在激素替代疗法中加入黄体酮可以有效降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率,所以,使用联合HRT的女性其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率仅仅是略高于正常女性。
在结直肠癌方面,雌激素替代疗法有不一样的作用——它会降低结直肠癌症的发病率。不过联合HRT对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不产生影响。
如何,这份地图还算直观明白吧?
医讯好消息
我院拟定于11月27日在广州市举办“全国穴位埋线及泻血排瘀疗法研修班”▲微创埋线技术是针灸与现代生物材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基于经络和神经生物学的奇穴埋线技术实现了速效与长效治疗效应。采用党东旭教授发明的药磁线植入技术,将药磁线植入穴位,结合特定穴位和针法对穴位进行长效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与传统穴位埋线相比较,党东旭教授对微创埋线技术进行了针具、材料和技术三方面的创新,易学易用,安全方便、效果持久。1、微创穴位埋线技术原理、操作方法及针对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原则、辨证分型和处方配穴;2、穴位埋线疗法在肥胖病、美容方面的诊断及治疗(痤疮、黄褐斑、除皱);3、穴位埋线对常见疼痛病的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4、穴位埋线在内科病中的应用(呼吸系统疾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系统疾患:胃炎、胃溃疡;治疗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失眠、干眼症、便秘、癫痫、振颤麻痹等);
5、穴位埋线调理与治疗妇科病、更年期综合症、亚健康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6、穴位埋线常用穴位的定位,埋线特点,注意事项;7、穴位埋线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8、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及现场操作演示。
▲万病之源在于“瘀”。人之所以疼痛的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地方被淤血堵塞.把这些淤血疏通,供血正常,病痛就会消失,人自然变得健康美丽。从人体结构上来讲,只要血液循环畅通,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开始老化,逐渐出现了血液循环障碍,不能向全身各细胞、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输送营养,使各器官的功能与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导致持续老化,最终产生各种疾病、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等!泻血排瘀疗法是向人体各个器官供血末端最易瘀塞的59个穴位上系统并针对性排除堵塞在毛细血管里的瘀血,使血脉畅通。??排瘀可以改善的疾病:
1、内科疾病:感冒、高血压、肠胃病、心脑血管病等。
2、外科疾病:多发性毛囊炎、软组织损伤、痔疮、甲沟炎等。
3、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关节炎、扭伤、腰肌劳损、手足发凉、脚气等。
5、神经系统疾病:视神经炎、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脑梗死、脑血管病及后遗症、记忆力减退、神经功能紊乱等。
6、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迎风流泪、急性咽喉炎、慢性咽炎、口唇干裂、鼻炎、慢性中耳炎等。
7、妇科疾病: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乳腺小叶增生等。
8、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
9、皮肤科疾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面部痤疮、黄褐斑、色素沉着、斑秃等。
▲邀请参加对象:
凡从事内科、疼痛科、针刀科、康复科、养生保健、中医科及乡村医生等各医疗单位均可参加。
▲培训费用:元(包括学费、教材费、证书等)▲培训时间:年11月27日-29日(26日报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zlyy/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