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临床疾病的诊治规范和深入,与该病的受重视程度、科技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很多严重疾病已经得到重视,治疗也日趋规范和深入。因此,对一些危害较轻的疾病,或者是保健性疾病逐渐重视起来,比如干眼症。
干眼症是未来潜力最大的眼科疾病之一。因为干眼症不仅与自身疾病有关,还与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关系密切。干眼症不只好发于老年人,年轻人同样发病率很高。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干眼病的诊治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很多诊治理念、方法都不规范,或难以开展。从临床工作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规范的医院较少;
2、国际上比较新的药物、检查治疗设备不能及时引进国内;
3、现有的诊治方法缺乏规范的操作标准,比如睑板腺按摩等。
与国外同行诊治相比,我们有许多细节需要引起重视:
一、诊断方面面:
1、病因诊断中,对全身用药对干眼症的影响因素重视不够。比如长期口服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组胺抗过敏药物、内分泌激素替代药物、糖尿病药物、贝塔受体阻滞剂等,都可以导致泪液分泌减少,导致干眼症。但是目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很少有详尽列出这些药物的文献。比如抗胃酸分泌药物,也可以导致泪液分泌减少。
2、临床上很少应用干眼调查问卷(附后)。实际上干眼调查问卷不仅具有科研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科普教育价值,引导大家重视干眼症的危害,并提高医从性。
3、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眼睑美容导致的干眼问题。很多做了眼袋手术的,会降低下眼睑睑缘位置,增加眼表暴露面积,导致干眼症。另外重睑术后,也会改变睑球贴服松紧度,会导致睑缘摩擦综合症。(图1)
4、诊断手段不够充分:目前国内只能开展BUT、泪液分泌试验、染色、睑板腺检查等。染色主要用荧光素钠,虎红都不太普及,丽四胺绿几乎不用,可能进口困难有关系。另外,对于泪河高度的检测有所重视,但是只注意了下泪河,没有注意上泪河。目前国外已经开展了泪液渗透压的监测,国内还不能引进(图2)。不过目前眼前节综合检查仪的推广,为干眼诊断提供了规范化的手段。
5、诊断方面一些细节问题:
做BUT检测时试纸湿润不规范:应该滴两滴眼水,轻轻甩掉,然后接触下睑缘三次,避免接触球结膜。
BUT形态观察不够深入。国外已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对应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干眼症。
6、缺乏对脂质层的量化分析手段,缺乏对黏蛋白层的分析方法。
二、治疗方面
1、睑板腺按摩缺乏规范。临床上的操作各有各的方法,缺乏统一,也缺乏评价。在医院按摩,有用玻璃棒的,有用棉棒的,有用其他器械的。患者自己按摩,也教的不一样。有要水平牵拉的,有让上下按摩的,还有要提起来挤压的,不一而足。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进行热敷,再按摩。在医院表麻下按摩,应该有睑板切开垫板,然后用器械按摩。现在却是缺乏工人的合适的器械,但是用面积稍大的光滑器械按压最为合适,这个国内可以自行设计。国外已经有了红外线加热机械按摩器,比较规范。
另外患者自己按摩因很难掌握方法,效果很差。现在德国有了硅胶按摩器,简单实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zlf/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