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后脑勺有个很重要很著名的穴位—“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位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教科书上描述该穴位的主治内容有:1.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2.中风、不寐、癫痫等神志病证;3.颈项强痛。你看这是一个多么重要而神奇的穴位,颇有武林高手的“秘诀”一样,掌握了这个穴位,似乎头痛头晕、神志疾病、脖子痛等都可以烟消云散了。今天我们不仅从中医的穴位来谈谈头部常见疾病头痛头晕的处理,也从西医解剖学角度来谈谈后脑勺里的机关。。
枕骨是颅骨的一部分,俗称“后脑勺”,是平卧位时头部与枕头相接触的部位,故称之为枕骨。“枕骨”,就在后脑勺,用手摸头后部,有一块突出的骨头即是。
枕骨位于顶骨之后,并延伸至颅底。在枕骨的下面中央有一个大孔,叫枕骨大孔,脑和脊髓在此处相续。
在枕骨大孔下有着椎基底动脉通过,另外颈动脉也是通过枕骨大孔向上行。
当椎基底动脉和颈动脉供血不足时,常会出现眩晕等症状,因此处理枕骨大孔就能处理到我们所说的椎基底动脉和颈动脉。
枕骨基底附近的神经:
枕大神经
枕大神经为C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出椎管后呈弧形绕过头下斜肌下缘,向上内行走,与矢状面约呈70°角,冠状面呈60°角,穿行于头半棘肌和头最长肌之间。
枕小神经
枕小神经由第2颈神经前支通过颈浅丛分出,绕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颈浅丛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处,颈椎横突前方颈动脉鞘后方,附近有颈深淋巴结。
第3枕神经
第3枕神经是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穿斜方肌浅出,分布至项区上部的皮肤。
上述三条神经无论哪一条受损,都容易引起人的头痛,因此,枕骨大孔这个位置的处理还有助于头痛的解决。
附着在枕骨基底常见肌肉
斜方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头夹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胸锁乳突肌、头上斜肌
上述肌肉都是颈部损伤时常用到的肌肉,而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附着在枕骨下部的或行经于此,他们损伤都能造成头痛。
因颈伸肌与枕骨下肌的持续性紧张,颅骨上的肌肉附着点趋于增厚和纤维化。这多由头前伸姿势、既往损伤或情绪紧张所造成。这种持续性肌肉紧张可导致紧张性头痛。头后小直肌与脑的硬膜交织混杂,因此在处理此肌肉时应该比较小心,硬膜的牵伸也是根据此理论。枕大神经在头半棘肌筋膜处发生卡压。
如何处理?
患者侧卧,头处于屈曲位,在颅后的中心,双耳上缘的水平位定位枕外隆凸。由它延伸至耳上缘的骨嵴被称为上项线。在上项线上松解胸锁乳突肌在乳突上的附着点以及斜方肌在枕骨中线处的附着点。这些肌肉在附着点处均为薄而扁平的肌腱。
在枕外隆凸中项线区内按压乳突,松解头夹肌和头最长肌。在枕部继续进行一组更靠近内侧的按压,松解头上斜肌和头半棘肌。
触及枕骨大孔附近,指腹向上,继续按压,起自下项线的内侧1/3,松解头后大、小直肌。
枕骨基底上附着的肌肉,如果损伤都易造成头痛;而枕骨大孔内走行的动脉供血不足时,很容易引起眩晕。试着处理这个部位,有时在治疗头痛和眩晕会收到奇效。
医讯好消息
我院拟定于11月27日在广州市举办“全国穴位埋线及泻血排瘀疗法研修班”▲微创埋线技术是针灸与现代生物材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基于经络和神经生物学的奇穴埋线技术实现了速效与长效治疗效应。采用党东旭教授发明的药磁线植入技术,将药磁线植入穴位,结合特定穴位和针法对穴位进行长效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与传统穴位埋线相比较,党东旭教授对微创埋线技术进行了针具、材料和技术三方面的创新,易学易用,安全方便、效果持久。1、微创穴位埋线技术原理、操作方法及针对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原则、辨证分型和处方配穴;2、穴位埋线疗法在肥胖病、美容方面的诊断及治疗(痤疮、黄褐斑、除皱);3、穴位埋线对常见疼痛病的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4、穴位埋线在内科病中的应用(呼吸系统疾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系统疾患:胃炎、胃溃疡;治疗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失眠、干眼症、便秘、癫痫、振颤麻痹等);
5、穴位埋线调理与治疗妇科病、更年期综合症、亚健康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6、穴位埋线常用穴位的定位,埋线特点,注意事项;7、穴位埋线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8、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及现场操作演示。
▲万病之源在于“瘀”。人之所以疼痛的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地方被淤血堵塞.把这些淤血疏通,供血正常,病痛就会消失,人自然变得健康美丽。从人体结构上来讲,只要血液循环畅通,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开始老化,逐渐出现了血液循环障碍,不能向全身各细胞、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输送营养,使各器官的功能与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导致持续老化,最终产生各种疾病、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等!泻血排瘀疗法是向人体各个器官供血末端最易瘀塞的59个穴位上系统并针对性排除堵塞在毛细血管里的瘀血,使血脉畅通。??排瘀可以改善的疾病:
1、内科疾病:感冒、高血压、肠胃病、心脑血管病等。
2、外科疾病:多发性毛囊炎、软组织损伤、痔疮、甲沟炎等。
3、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关节炎、扭伤、腰肌劳损、手足发凉、脚气等。
5、神经系统疾病:视神经炎、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脑梗死、脑血管病及后遗症、记忆力减退、神经功能紊乱等。
6、五官科疾病:急性结膜炎、迎风流泪、急性咽喉炎、慢性咽炎、口唇干裂、鼻炎、慢性中耳炎等。
7、妇科疾病: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乳腺小叶增生等。
8、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
9、皮肤科疾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面部痤疮、黄褐斑、色素沉着、斑秃等。
▲邀请参加对象:
凡从事内科、疼痛科、针刀科、康复科、养生保健、中医科及乡村医生等各医疗单位均可参加。
▲培训费用:元(包括学费、教材费、证书等)▲培训时间:年11月27日-29日(26日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