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又名南豆根,首载于《开宝本草》,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根和根茎。产于广西、广东、贵州等地,秋季采挖。《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药性:苦,寒;有毒;归肺,胃经。主治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的病症。(《中国药典》)
山豆根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本草正》云:”解诸药热毒,消痈肿疮毒,杀寸白诸虫。含而咽汁,解咽喉痹痛。研末汤服五七分,解内热喘满腹胀。磨汁服,解热厥心痛。研汁涂诸热毒热疮肿痛,及诸虫热毒所伤。”
山豆根在治疗“咽喉肿痛”和“齿龈肿痛,口舌生疮”方面有奇效,尤其在治疗“咽喉肿痛”上,“为清热解毒之上药”(《本草经疏》),“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本草求真》)。凡“一切咽喉之属于火者,得苦降之性,自然热除病退”(《本草便读》)。适用于乳蛾喉痹,咽喉肿痛属热毒蕴结者,可单用,或与天花粉、玄参、麦冬等同用,如鼻咽灵片。(《中国药典》)
在治疗“齿龈肿痛,口舌生疮”方面,本品用于火热上攻之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可单用煎汤漱口,或配伍黄连、升麻、生石膏等。但是山豆根有一定毒性,所以用量不宜过大,且药性苦寒,脾胃虚寒泄泻者也应忌服。
现代研究证明“山豆根”主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臭豆碱、甲基司巴丁、山豆根酮、山豆根皂苷等,还含有咖啡酸及多糖类成分。有抗炎,解热,抗肿瘤,抗溃疡,抗抑菌,抗心律失常,保肝等作用。
●苦参碱
山豆根有一个名义上的亲戚“北豆根”,而且这两种都是比较常见的药,一般在生活中运用的几率也挺高,所以这两种时常会被搞混。实际上,山豆根和北豆根乃是两种药物——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这两种药物的基源不同,功效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
两者虽然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山豆根主治“消肿利咽”,而“北豆根”主治“祛风止痛”。中医讲究对证治疗,只有选择恰当的药物,才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成片截面图
今天小药君的小讲堂就到此为止啦,山豆根的重点这么多,你get到了多少呢?如果有机会在野外遇到,可千万不要错过它呦!END图片via:网络
文字编辑:杨寒雷
排版:罗婷
审核:王齐宏
终审:廖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zlyy/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