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脉:在此指经脉。吴昆注曰:“以经脉考之,膀胱之脉于目内眦,胃之脉交頞中,胆脉起于目锐眦,大肠之经贯,小肠之脉上颊至目锐眦,又心脉系目系,是诸脉属于目也。”脑为髓海,内藏脑髓。《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也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五藏生成》:“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眼睛是脏腑精气汇聚之处,也是营卫气血,精神魂魄通行之处,同时又是反映人的神气的部位,诚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卷三》中说:“目者,一身之精华所萃,色藏于内而发见于外,有神则精明光彩,黑白如常。实则阳光灿烂,虚则阴翳朦胧;若失其神,则昏昧不明,远近不辨”。
所以,眼睛既可反映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的活动状况,又能表露人的体质,精神及情绪变化。
如肝血不足,则会视物昏花;肺火上攻则见于肾精耗竭之危重病人;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昏睡露睛者,多属脾胃气虚;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横目斜视,多为肝风内动。精神过于劳累,精气耗损,常常引起视觉疲劳或异常。人的七情变化,如喜、怒、哀、乐也常可从目中找到迹象,故望眼之神气是中医观察或了解人体脏腑、气血、神志的重要“窗口”。历代医学均对目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内经》的一些原则性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例如:干燥综合症是一种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而中医根据其病症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眼干涩,眼疲劳,口腔干燥,鼻腔干燥,皮肤干燥,妇女阴道干燥等特点,从“燥胜则干”的理论出发。徐宜厚报道用大补地黄丸(黄柏、知母、生地、熟地、山药、枸杞、当归、炒白芍、山萸肉、肉苁蓉、元参、天花粉、麦冬、天冬)加味治疗11例。干燥综合症其中4例治愈,7例有效,最短5天见效,最长21天,平均10天。
眼为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如果脏腑、经络的的功能失调,可以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所以,眼之能够明视万物,辨别颜色,是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
临症眼病与脏腑的关系:
例如:若饮食失宜,久思损伤脾胃,则脾虚失运,水湿停滞,常见胞睑浮肿,在目内还可见眼底水肿,渗出等。
若眼络不和,心气虚郁滞,则眼角干痒,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若心经有实热,则眼角发红而肿胀,甚至造成眼内外各种出血症候。
若肺热,可见白睛发红;肺气虚,可见白睛无光,神光欲散,甚至可见视网膜脱离。
若肝血不足则可见夜盲或视物不清,不能久视,两目干涩,或见目蔹(目涩不适,不由自主地频繁眨眼)。
若肝经内热,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则目斜视。
综上所述:眼疾虽多表现为局部病变,但应当时时与脏腑相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而应从实际出发,全面进行辩证分析,才不至贻误病情。
干眼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辩证,诊治是从人体阴阳调节入手,改善五脏六腑气血的平衡关系。
干眼症,中医简称为“白涩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有眼部异物感,干涩不适,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眼易疲劳等症状。
以脏腑分型,八种类型:
1.肺经风热型,治以清肺益阴汤加减。
防风、荆芥穗、黄芩、钩藤、知母、桑白皮、麦冬、玄参、当归尾、红花、芦根、甘草。
2.肺阴不足型,治以滋阴益阴汤加减。
沙参、麦冬、花粉、当归、草决明、石斛、桔梗、五味子、防风、白芍、黄精。
3.阴伤挟湿热型,治以除湿益阴汤加减
玉竹、防风、陈皮、法半夏、黄芩、佩兰、苍术、茯苓、威灵仙、连翘、滑石、甘草。
4.脾胃湿热型,治以三仁汤加减。
5.脾肺气弱型,治以加味异功散加减。
6.水不涵木型,治以加味十珍汤。
7.肝郁血虚型,治以逍遥散加减。
8.肾阳不足型,治以桂附地黄汤加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