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主治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本品咸寒入血分而能清热凉血。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本品甘寒质润,功能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3、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本品性味苦咸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15g。
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反藜芦。
注意事项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化学成分
本品含哈巴苷、哈巴苷元、桃叶珊瑚苷、6-对甲基梓醇、浙玄参苷甲、乙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及生物碱、植物甾醇、油酸、硬脂酸、葡萄糖、天冬酰胺、微量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本品水浸剂、醇浸剂和煎剂均有降血压作用。其醇浸膏水溶液能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并可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冠脉收缩。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须发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孢菌和星形奴卡氏菌均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还有抗炎、镇静、抗惊厥作用。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人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2、《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临床应用
1、治温病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口渴、舌绛脉数者,常配生地黄、丹参、连翘等,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可配麦冬、竹叶卷心、连翘心等,如清宫汤(《温病条辨》);若治温热病,气血两燔,发斑发疹,可配石膏、知母等,如化斑汤(《温病条辨》)。
2、治热病伤阴,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如增液汤(《温病条辨》);治肺肾阴虚,骨蒸劳嗽,可配百合、生地黄、贝母等,如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治肝经热盛,目赤肿痛,可配栀子、大黄、羚羊角等,如玄参饮(《审视瑶函》);若治瘟毒热盛,咽喉肿痛、白喉,可配黄芩、连翘、板蓝根等,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取本品咸寒,有泻火解毒、软坚散结之功,配浙贝母、牡蛎,可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如消瘰丸(《医学心悟》);若治痈肿疮毒,可以本品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若治脱疽,可配银花、当归、甘草用,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相关配伍
1、玄参配苍术:玄参性柔润,具有养阴滋肾降火的作用;苍术性刚燥,能健脾胃,除湿滞。二药配用,刚柔相济,润燥相兼,使燥湿无伤脾阴,益脾无碍祛湿,具有较缓和的益脾气、敛脾精、止淋浊之功。适用于中气虚弱、下元不固、清浊不别之尿浊膏淋。
2、玄参配牡丹皮:玄参长于清热养阴、降火解毒;牡丹皮善清血中伏热,活血散瘀。二药配用,共奏清热凉血、活血化斑的作用。适用于温热病血热妄行之吐衄发斑等。
3、玄参配板蓝根:玄参味甘苦咸,性寒质润,偏入阴分,以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作用为主,对于热毒实火、阴虚内热等均可应用;板蓝根苦寒,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二药相须为用,解毒利咽散结作用明显加强,且有滋阴降火之功。适用于虚火或实火所致的咽喉肿痛。
鉴别用药
生地黄与玄参: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相关药品
玄麦甘桔含片(颗粒)、养阴清肺膏(糖浆、口服液、丸)、清瘟解毒片(丸)、五福化毒丸。
相关方剂
清营汤(《温病条辨》)、化斑汤(《温病条辨》)、增液汤(《温病条辨》)、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药膳食疗
玄参炖猪肝:
1、功效:养肝明目。适用于肝阴不足之目干涩、昏花、夜盲、慢性肝病等症。
2、原材料:玄参15克,猪肝克,葱末、生姜、酱油、白糖、黄酒、水淀粉各适量。
3、做法:将猪肝洗净,与玄参同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捞出猪肝,切成小片备用。锅内加菜油,放入葱,生姜,稍炒一下,再放入猪肝片,酱油、白糖、料酒少许,兑加原汤少许,勾芡收汁。将透明汤汁倒入猪肝片中,拌匀即成。
4、用法:佐餐食用。
图片来源:千库网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zlf/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