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干眼症的治疗 >> 干眼症手术治疗 >> 正文 >> 正文

中药界的励志楷模知母

来源:干眼症的治疗 时间:2021-4-10

有一种草,有着极强的抗旱抗寒能力,它在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长,并且几乎在全年各个季节都能播种。无论是雨水丰沛还是稀少,它都默默的充满生机的生长着。它的绿色的叶子像一把把绿色的剑,哪怕在恶劣的环境里都散发着坦然的神情,仿佛任何灾难都无法摧毁它顽强的生命。它就是中药——知母,其性润耐干,久晒不死,生命力顽强,堪称中药界的励志楷模。《本草图经》云:“知母,叶至难死,掘出随生,须枯燥乃止;四月开青花如韭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

一、名字由来

据说,从前有一采药老太太,无儿女,给穷人治病也不收钱。眼看年老,后继无人,于是想出认子授艺的法子,但一连认了两个儿子,都是势利之徒,见她并没有传授的意思,都将她扫地出门。后来在一次乞讨饿晕中被一樵夫所救,并认作母亲,当作亲母一般奉养。老太太临死前央樵夫背她上山,一一指他认药。老太太问樵夫她为什么会选他传艺,樵夫说,母亲一定是想找一个厚道之人来传,不想居心不良之人识药行医来发财、来坑害百姓。老太太笑了说,你真懂得我的心!于是指着脚边那一丛长着线型叶子、开有白中带紫条纹状花朵还没有名字的草药说,就叫它“知母”吧!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药,但他一直牢记老人的话,真心实意为穷人送药治病。

二、形状特征

知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主产河北、山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鲜时除去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光知母”)。早在汉代《尔雅》就载有对知母性状及生境的描述:“生山上,茎根状,叶如韭,茎可药用”。《本草纲目》云:“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蚳虻之状”。清《本草崇原》曰:“形似菖蒲而柔润,其根皮黄,肉白,而外毛,以肥大质润者佳”。正可谓:“知母,植株小,似韭非韭,根如蜈蚣之足”。

:毛知母:①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习称“金包头”;②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纵向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③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④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饮片:①知母片:呈不规则类圆形厚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色;切面黄白色至黄色。②盐知母:形如知母片,色黄或微带焦斑;味微咸。质量:以条粗、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三、功能主治

知母,别名羊胡子根、穿地龙、虾草、马马草等,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本品苦寒清泄,甘而滋润,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

①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②治肺热燥咳,常配贝母用,如二母散(《证治准绳》);若配杏仁、莱服子,可治肺燥久嗽气急,如宁嗽煎(《奇方类编》)。

③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④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根等药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⑤治阴虚肠燥便秘证,常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药用。

⑥西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属于肺热壅盛者,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属于阴虚火旺者,内分泌疾病属于热盛津伤者,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属于肠燥津枯者。

四、药理作用

本品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知母多糖;此外,尚含芒果苷、异芒果苷、胆碱、尼克酰胺、鞣酸、烟酸及多种金属元素、黏液质、还原糖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知母具有保护神经损伤、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抗氧化、解热、抗菌、抗炎、镇静、抗肿瘤、降血糖、抑制Na+,K+-ATP酶、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等作用。

五、经典配伍

1、知柏地黄丸

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知母配黄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两药相合,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2、二母宁嗽丸

川贝母、知母、石膏、炒栀子、黄芩、蜜桑白皮、茯苓、炒瓜蒌子、陈皮、麸炒枳实、炙甘草、五味子(蒸)。

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于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

知母配川贝母: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两药相合,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3、清胃黄连丸

黄连、石膏、桔梗、甘草、知母、玄参、地黄、牡丹皮、天花粉、连翘、栀子、黄柏、黄芩、赤芍。

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知母配黄连:知母苦寒泻火邪,质润能滋阴润燥;黄连大苦大寒,可泻实火、解热毒。二药相须为用,清热泻火之力增强,尤侧重于泻心胃实热,适用于肺胃火热亢盛之口臭牙痛等证。

六、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3、《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本品性寒质滑,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忌服。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邓云,马百平,徐秋萍,等.知母有效成分对拟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1(7):-.

[3]丛悦,柳晓兰,余祖胤,等.知母皂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筛选及构效关系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35(11):-.

[4]徐爱娟,韩丽萍,蒋琳兰.知母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31(4):-.

[5]翁丽丽,陈丽,宿莹,等.知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吉林中医药,,38(1):90-92.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作者,有关涉及厂家的品种仅供学习理解使用,不代表推荐立场!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广州医院朱莎

审稿:广东省药学会广州医院叶颖霞

编辑: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医院林丽娜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和作者及审稿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sszl/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