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近期,北京医院眼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方案临床验证工作要求》,对雷火灸治疗干眼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验证。研究指出,雷火灸对于有干涩感,异物感,眼疲劳三项为主的干眼疗效明显,而对于以烧灼感,眼红为主证的蒸发过强型干眼疗效欠佳。未见不良反应。该文发表在年第01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上。
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医院、医院、医院的中医眼科组成协作组,各纳入干眼患者30例,共90例,采用药物雷火灸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以临床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chirmerI试验(SIT)为观察指标,自身对照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并对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进行观察。
干眼患者治疗后各项主观症状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在观察的8项干眼症状中,干涩感、异物感、眼疲劳的效果最好,有效率分别为74.0%、65.6%、62.2%,烧灼感、眼红这两项症状的有效率最低,均为38.9%。治疗后的BUT、FL评分及SIT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检查的有效率分别为64.5%、42.2%、61.0%。无不良反应。
此项研究结果对现代人预防干眼病方面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和参考文献。
当前,职场一组最大的特点是上班时对着电脑,下班时对着手机刷 眼睛的预防和眼睛疾患的治疗有很多种,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在近年临床上发现,中医传统疗法雷火灸对预防眼睛干涩、视力疲劳、眼翳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据灸道堂专家湛先霞介绍:“雷火灸是由多种中药配制结合灸具使用的一种灸法。其具有药力强、火力猛、灸疗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主要用于眼科的干眼及青少年近视的防控。其作用机制为刺激及眼部、耳部及眼周围的有关穴位,使脑神经及视神经得以兴奋,改善大脑、眼部血循环,增加眼部血供应,以此调整睫状肌的生理功能,以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另一方面雷火灸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业,渗透性强,能更快地提高局部血液循环,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陈代谢和刺激泪腺的分泌,因而可以缓解干眼及视疲劳的症状。
艾灸灸道堂纯手工制作古法桑皮纸特效配方药“雷火灸”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处方制成的条柱,点燃后悬灸穴位,起到畅通经络、调整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目前针对眼部疾患及眼部不适症状,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经过多年临床研究,特别制作了适合当下人群生活习惯的明目雷火灸药物艾条。与传统灸法相比,灸道堂雷火灸因其配制了很多特别针对眼疾的多种中药,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纯天然药物配方所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峻猛,渗透力更强。以灸道堂明目雷火灸为例,其配方中重用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润燥生津,又以薄荷等解风热之邪,清利头目。临床发现,灸道堂明目雷火灸可适用于视网膜炎、视网膜退行性变、近视眼、老花眼、视力劳、干眼症、慢性角膜炎、白内障等重点症状,能更快地提高局部血液循环,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陈代谢和分泌功能。
明目雷火灸因特殊配制的药物可使活血化瘀、通关利窍之力加强,灸治时产生的特殊气味,对视神经刺激后又可使头目气血通畅,五脏六腑之精气灌注于目,从而达到了治疗、提高视力的良好效果。
使用用“雷火灸”治疗,可采用悬灸方式,让艾条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可使用旋转灸法与啄式灸法。旋转灸法用于闭目灸、睁眼灸及灸耳廓。啄式灸法用于点穴(点眼穴、点耳穴,包括灸耳门)。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6天为一疗程。经过3~5个疗程的治疗,多数患者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灸道堂雷火灸在治疗青少年近视、弱视时,程度越轻,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此外,在雷火灸的基础上加上穴位按摩,能起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血脉通利,精血濡于目,“目得血而视”从而缓解眼部疲劳症状提高视力。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理念,雷火灸除了治疗干眼及青少年近视外,对眼部的疾病如眶上神经痛、麦粒肿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青光眼、高血压、高热、及皮肤过敏和溃疡的患者是禁忌的。
灸道堂明目雷火灸实操
明目灸法
取穴:睛明、鱼腰、四白、承泣、太阳、攒竹、风池、大椎。工具:灸道堂明目雷火灸条、眼部温灸器、眼部温灸袋。
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中药热敷治“针眼”
在中医里,早在隋朝,巢元方就在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针眼”有了记载。中医认为,“针眼”一是因感风热毒邪,使得眼睑结疱;二是过多食用辛辣食物,脾胃蓄积热毒,上攻于目引起。“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灸道堂专家建议,内服可选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饮,外治宜用如意金黄散等。
此外,还有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在针眼刚出现时,可选择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中的一两味药,冲泡后热敷,以温热为宜,或捣烂外敷,每日4—5次。将剥了皮的温热鸡蛋敷在眼处也有类似效果。灸道堂提醒,最好不要直接用热水蒸气熏眼,以免烫伤。发病后不可用手挤压患处,如果症状严重,要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sszl/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