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干眼症的治疗 >> 干眼症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1个月去了5家医院看眼病,5个不同诊断让

来源:干眼症的治疗 时间:2020-8-8
桃红清血丸 http://www.ntltqx.com/baidianfengchangshi/zhenliaoyongyao/m/373.html

“医生,我太崩溃了!”李女士一进到詹行楷主任的诊室,就开始大倒苦水,“我这个月去了5家医院了,医院给的诊断都不一样!5家医院给出5个不同的诊断,你说有这样的事吗?”

眼睛不舒服,去5个医院看出了5种病

李女医院,就能感觉到她“憋着一口气”。听她气呼呼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詹行楷主任耐心地听着,慢慢安抚着她的情绪。

李女士告诉詹行楷主任,“你是我这个月看的第6位医生了”。一开始她只是感觉眼睛不舒服,医院挂了眼科,医生检查后诊断为慢性结膜炎,开了眼药水。

她回家滴了3天药后,眼睛的症状没有好转,她便医院看诊,医生诊断为沙眼,又给她开了眼药水。

她拿着新开的眼药水,回家滴了几天,症状仍不见好。“太不靠谱了!”医院,结果医生诊断为结膜结石,给她剔除结膜结石后,还是给她开了眼药水。

又用了几天药,眼睛还是没有明显好转,李女士去了第4家医院,这次医生诊断为干眼症,给她用了人工泪液后,症状稍微有了好转。

但经历了4次“不同诊断”的李女士,心里有点犹疑,“我这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呢?医院说的是对的?”医院去看看,“就想验证一下医院是对的”,于是,李女士去到了第5家医院看诊,看到诊断结果,“我就崩溃了!”不仅没有“验证成功”,医院竟然诊断出了新的眼病——角膜炎。

这段看病的经历让李女士耿耿于怀,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到最后都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她给身边的朋友说起这事时,有朋友医院再看看。

逐项排查,找到真正病因

“在她讲述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她对‘医生’的不满情绪”,詹行楷主任说,我能理解她的感受,也因此觉得“压力”较大。眼睛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她对自己的疾病有疑惑,但又得不到一个让她觉得满意的、合理的解释。一个月内看了6位医生,说明她很焦虑,我不仅要面对她的情绪,还要给她做好诊断和治疗,解决眼病给她带来的困扰,“我还觉得有责任消除她对‘医生给出不同的诊断就是不认真负责’的误解”。

讲述完自己的“看医遭遇”,在詹行楷主任的安抚下,李女士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詹行楷主任很详细地询问了她眼睛的症状后,为她做了干眼分析、脂质层分析、红眼分析,查了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进行了睑板腺红外线拍照等一系列的排查诊断。最终诊断为:“睑板腺功能障碍”所致的“蒸发过强型干眼症”。

为了让李女士安心,詹行楷主任耐心给她解释,泪器的分泌器中包括一种叫睑板腺的腺体,它是开口于上下睑缘的一系列的分泌腺,主要作用是分泌脂质,参与泪膜最外层的形成,这层脂质对泪膜的稳定性有关键作用。如果睑板腺开口出现堵塞、分泌物不正常等情况,泪膜就缺乏好的脂质层的保护,会变得不稳定,加上体温等因素的作用,很容易造成蒸发过强型干眼症。

而因睑板腺阻塞导致的干眼症,可能会引起慢性结膜炎、结膜结石、角膜上皮着染(角膜炎)等病症,同时也可能因为有乳头和滤泡增生,会被误认为“沙眼”。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很多疾病具有相关性,会相互影响,不能割裂开来看。

医生不仅治“病”,还治病的“人”

那为什么不同的医生会给出不同的诊断呢?詹行楷主任介绍:

患者到门诊,会对医生诉说发生的不适症状及持续时间,在病历记录中,我们称之为“主诉”。根据“主诉”,结合医生检查发现的一些阳性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医生会得出“第一诊断”。

很多情况下,在患者问医生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时,医生告诉患者的就是“第一诊断”。这是最主要的诊断,还有其他的一些诊断,在医生告知患者时会被“省略”。而“第一诊断”和患者的“主诉”有关,如果患者在每次就诊时诉说的“主诉”不同,可能会导致“第一诊断”出现偏差。

诊断是医生对患者的疾病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基于医生个人的经验和看法,还存在“整体”和“局部”的区别,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医生看诊,诊断结果会有所差异的情况。

疾病的诊断过程就像“探案”,要有足够多可靠的信息和证据,这需要医生的经验和耐心,更需要患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患者对病症描述得越详细准确,医生诊断的准确率就越高。

一般来说,更加可信的诊断,是能够用一个诊断来解释尽量多的临床表现。“就像我诊断为睑板腺功能障碍,它几乎可以解释患者全部的病症表现”,这可以给到患者一个较合理的解释,让她安心。

听完詹行楷主任的耐心讲解,做了睑板腺按摩,李女士终于安心了下来,也有了信心去面对疾病。

“这次看诊花了很长的时间,但看到患者脸上的笑容,就会感到深深的安慰”,詹行楷主任感叹到,“林顺潮教授总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病人的‘病’,更是有病的‘人’。很多时候,治病不单要治疗疾病本身,也是一场心理治疗。”

医患关系是相互的,医生和患者是共同“宣战”疾病的战友,要互相信任,不要轻易怀疑对方。作为医生,本着职责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而作为患者,在描述病情时,不能因为要引起医生的重视而刻意夸张、过分强调某些症状,这样反而可能会误导医生。

—END—

医学指导:詹行楷

监制:陈小琼

主编:蒋小芳

撰文:Eve

集团自媒体中心出品

亲,请随手点个再看吧~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咨询,预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longchuju.com/gyzzyzl/4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